导航

电子榨菜——味觉之外的精神慰藉

发布者:李燕玲 发布日期:2025-10-29 访问量:

(评论员 高梓淇)“电子榨菜”,这个近两年兴起的网络热词,指人们吃饭时搭配观看的短视频、影视剧或综艺。它如传统榨菜般,成了现代生活的“佐餐伴侣”,却又超越食物属性,承载着独特的精神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从现实需求看,“电子榨菜”是快节奏生活的产物。当下,许多人工作学习繁忙,午餐常是快餐或简餐,用餐时间被压缩至十几分钟甚至更短。独自吃饭时,寂静的氛围易让人感到孤独与局促,而“电子榨菜”能快速填补这份空白。比如上班族午休时,打开一集20分钟左右的轻松短剧,在咀嚼食物的同时,跟随剧情短暂脱离工作压力,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独自用餐的冷清感也被消解——吃饭不再是单纯满足生理需求的流程,更成了一天中难得的精神休憩时刻。

从情感层面讲,“电子榨菜”是情感共鸣与连接的载体。一些具有共同记忆的老剧、经典综艺,成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头好”。以《武林外传》为例,开播近二十年,仍有大量观众在吃饭时反复观看。剧中熟悉的同福客栈场景、幽默又暗含生活道理的台词,既能唤起观众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也能在疲惫时带来温暖的情绪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家人朋友身处异地时,若能约定同时观看同一部“电子榨菜”,通过微信分享剧中片段与感受,仿佛彼此仍围坐在一起用餐,这种跨越空间的情感连接,让“电子榨菜”超越了娱乐本身的意义。

然而,“电子榨菜”的盛行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人对“电子榨菜”产生过度依赖,甚至形成“无它难以下咽”的习惯。这不仅导致注意力被电子屏幕过度分散,无法好好感受食物本身的味道,长期边看边吃还可能影响肠胃消化功能,违背了“好好吃饭”的初衷。另一方面,当前“电子榨菜”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短视频、短剧为追求流量,充斥着低俗、猎奇、焦虑营销等元素,长期观看此类内容,容易对价值观产生误导,尤其对辨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群体,负面影响更为明显。

要让“电子榨菜”真正服务于生活,而非成为负担,需要个人与内容创作者共同发力。对个人而言,首先要控制观看“电子榨菜”的时长与频率,尝试每周留出2~3次“无屏幕用餐时间”,专注感受食物的口感与家人的交流;其次在内容选择上主动筛选优质作品,如文化类纪录片、治愈系慢综艺、正能量短剧等,让用餐时光在放松的同时,也能获得知识或积极的情绪反馈。对内容创作者来说,应摒弃“流量至上”的思维,承担起社会责任,打造更多兼具娱乐性与内涵的“电子榨菜”内容,比如聚焦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递职场正能量的短剧等,满足大众对高质量精神“佐餐”的需求。

“电子榨菜”作为现代生活节奏下催生的文化现象,其存在有必然的合理性与积极价值。我们不必对其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依赖,唯有保持理性态度,善用其优势、规避其问题,才能让“电子榨菜”真正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调味剂”,而非影响身心健康的“隐性负担”。


一审:周子钧

二审:张蕾

三审:吴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