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跟风”:流量裹挟下的集体失智

发布者:李燕玲 发布日期:2025-10-30 访问量:

   (评论员 彭伶艳)胖猫事件中,全国各地的人网上下单给胖猫点不同外卖,造成商家爆单、桥头堵塞、卫生难题;上海新华路隧道因“王家卫风”拍照教程走红后,许多人无视入口“禁止行人进入”的明确标识,不顾自身安全扎堆进入机动车隧道取景;郑州大学生骑自行车夜袭开封的事件引发热潮,大量学生未考虑自身身体状况和行程安排执意前往,导致自己要在异乡就医,还使得交通长期堵塞。

   以上案件绝非个例,流量时代的集体跟风盲从正以荒诞剧的形式,在现实中不断上演。若是要问其原因,大多答案是“网上大家都这么做啊,这个很火的。”在流量的裹挟下,羊群效应愈演愈烈,人们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判断与思考。而当我们的理智淹没在群体的狂欢之中,当我们只会跟随舆论呐喊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时,我们便成了尼采口中“耳塞眼闭”的盲从者。

   深入剖析深究这种现象的生成机制,其实是互联网生态与个体心理的相互作用。个体层面,他们随流量热度而动,将其视为社交货币,通过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以博取关注寻求群体认同。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活在信息茧房之中,数据推算把我们困在相似观点的循环里,形成了“回音室效应”,造成了“所有人都在做这件事”的假象,为了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个体便轻易放弃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值得警惕的是,短视频、营销号等不负责任的媒体也助推着人们从众心理的蔓延。它们追逐热度,往往将重点放在煽动网民情绪而非真相,让大家急于找到情绪的宣泄口,彻底忽视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性审视。比如,脱口秀演员何广智遭营销号恶意剪辑被指侮辱边防战士,大多网友不会去寻找原片探寻真相,而是快速站队,纷纷涌入他的账号进行辱骂。

   由此可见,在流量与热度交织成的巨网中,任何不经过自我独立思考单纯跟风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与伤害。基于此,重拾理性思考能力、突破流量桎梏的必要性愈发凸显。面对情绪煽动类信息,任何让人狂喜或愤怒的消息都应该先冷静下来,拒绝盲从大众评论,践行“让子弹飞一会”的审视原则,独立进行二次思考;遭遇集体狂热的情境,主动为自己按下暂停键,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值得吗?”;更应拒绝做流量与情绪的附庸,将独立思考内化为日常认知习惯,主动拓宽信息获取的渠道,刻意接触多元观点,从而跳出信息茧房的束缚。

   而于媒体来言,核心是用价值供给替代流量煽动,用引导解析代替个体对立,讲清热点的利弊,不隐瞒潜在问题,不单向灌输,落实“责任为基、真实为本、公众为先”的媒体核心原则,引导个体在信息洪流中做出理性抉择。

  个体对抗流量盲从的突破,本质上是一个时代重归理性的开端。只有当每个个体的表达都源于真实有深度的思考,舆论的湖泊才会流淌出清澈的真理之河,个体的智慧才会组成照耀集体的理智星河。


一审:邹欣怡

二审:张蕾

三审:吴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