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黄梦雪)11月8日下午,由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之分论坛——“教育问卷调查方法”在上海顺利举行。本场分论坛聚焦教育实证研究中问卷方法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问卷设计、数据分析与教育政策评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展现了问卷调查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论坛在钟云华教授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他强调,规范、科学地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是推动教育实证研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服务教育宏观决策、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实践基础。
上半场由谢玲博士主持,钟云华教授担任点评人,与会学者围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心理健康等多个教育热点问题,展示了扎实的实证研究成果。李媛报告了《校长变革型领导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工作自主性的中介和工作意义感的调节作用》,探讨了校长变革型领导通过工作自主性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并考察工作意义感的调节作用;施悦琪在报告《殊途同归:博士生自主研究能力养成的多元路径分析》中,基于对805名博士生的问卷调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识别出博士生高水平自主研究能力养成的四条路径;方晨晨报告了《临床医学类专业型硕士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能力增值的影响研究》,关注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专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孙田琳子在《博士生分流退出制度是“优胜劣汰”还是“良性竞争”?—基于183份全国高校问卷调研的影响因素分析》中,通过对183份高校问卷的分析,探讨了博士生分流退出制度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范鹏珍报告了《创业导师支持如何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基于342份大学生创业者问卷,研究发现创业导师的工具性支持能有效提升创业绩效,而情感性支持在初创阶段反而可能抑制绩效,运营管理与持续发展能力在工具性支持与绩效间起关键中介作用,创业自我效能感能增强管理能力对盈利性绩效的促进作用。
下半场由范鹏珍博士主持,蔺海沣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学者们继续就师生互动、学业压力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肖婕在《留守会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品质吗?》中,探讨了留守经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品质的影响;蔡蓉在报告《学业压力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基于社会排斥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中,基于对全国12所高校715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构建并验证了“学业压力-社会排斥-自尊-抑郁”的链式中介模型。研究发现学业压力并非直接导致抑郁,而是通过引发社会排斥,进而激活个体的消极自尊这一核心认知机制来驱动抑郁情绪;张瑶在《普校教师对特殊学生的认知如何影响其融合教育教学实践?—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调节中介模型研究》中,通过对1024名融合教育教师的问卷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出教师对特殊学生认知的三种类型:“生活自理型”、“适应学校型”和“均衡发展型”。研究发现教师认知类型通过教学信念影响其教学实践,且感知到的教学支持能有效调节认知对信念的作用。现场讨论气氛热烈,点评环节见解深刻,有效推动教育研究方法层面的反思与创新。
本次分论坛系统呈现了问卷调查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多样化应用与前沿进展,为青年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平台,对提升教育实证研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场活动再次印证:以严谨的方法论为支撑的教育实证研究,正不断彰显其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深远价值。
一审:蔺海沣
二审:杨铁林
三审:刘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