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最新动态

2024年度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者:赵华越 发布日期:2025-01-22 访问量: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4年)






名称: 教育学

一级学科(学位类别)

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

  £

代码: 0401


牵头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

材料联系人

姓名:刘铁芳


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


电话:18684935188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制

20241120


一、 学位授权点基本概况与年度发展目标

(一)学位授权点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学科始创于1938年10月。国立师范学院院长廖世承教授兼任首任系主任。廖世承、孟宪承、高觉敷、陈一百、刘佛年、朱有瓛、王骏声、陈东原、陈孝禅、郑其龙张德琇、杨继本、彭祖智、孙名之等大师名流都在此执教。

1986年,课程教学论教材教法研究2个二级学科同时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省最早获得的教育学硕士点。1996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授予权。2000年底,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填补湖南省教育学博士点的空白。2004年11月,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获批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05年,教育学获批湖南省高校重点专业。2006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7年9月,教育学获批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并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9月,学院“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基地”获批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1年3月,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12月,教育学获批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2年5月,教育学专业获批湖南省首批“十二五专业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获批高等教育博士授予权,并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国家卓越教师培养项目。2018年3月,获批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10月,教育学获批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2月,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目前,教育学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以及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轮学科评估中获B+等级。

(二)学位授权点的年度建设目标

第一,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建立视野开阔、关切时代重要问题、卓有特色的学术团队,将是我们今后学科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1-2位学科骨干教授,1-2位左右高水平青年博士,引进或晋升潇湘学者讲座教授1位,晋升1位教授,1-2名副教授,努力建成科学的人才梯队。

第二,科学研究方面,突出重要成果、代表性成果的孕育、生成与发表。获得4-6项国家课题;发表权威刊物2-3篇;CSSCI论文40篇左右;重点推出标志性著作成果和围绕特色方向的系列论文和代表性著作,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3部。

第三,人才培养方面,加强研究生人才培养。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坚持以教育原理特色为主导,强化卓越教育理念,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不断改革和完善博士生招生、培养、管理办法,把好“入口”与“出口”关,改进博士生培养模式和手段,加强培养过程的监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四,社会服务方面,扩容中国少年培育联盟学校,扩大中国少年培育联盟的社会影响,扩大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范围,继续与省内外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院所、中小学开展深度合作,为其培训、培养教师,合作开展教育研究项目、提供决策咨询、推动中小学改革实践等,扩大教育理论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影响,提升教育研究服务教育决策的能力,加强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

二、 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一)方向设置

本学科现设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别为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史,教育学科具备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了以重视基本理论研究、突出教师教育、服务教育实践的特色,其中张楚廷教授的高等教育哲学与教育人学研究、刘铁芳教授的古典教育与教育哲学研究、王卫华教育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容中逵教授的乡村教育研究、刘德华教授的科学教育研究、张传燧教授的中国传统教学理论研究、辛继湘教授的体验教学研究、廖湘阳教授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晓清教授的高等教育原理研究、刘旭教授的教师教育研究、易红郡教授的英国教育研究、杨莉君的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张卫民教授的艺术教育研究、曹中平教授的儿童游戏研究、彭绍东教授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等具有突出特色和优势。

(二)师资队伍

教育学一级学科学位点现有教师83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5人,讲师29人,博士生导师25人,其中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芙蓉学者3人,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1人,湖南省百人工程3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首届全国优秀案例教师1人,国家“马工程”首席专家1人、教材编写专家4人,湖南省中青年专家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4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3人。代表性教师情况如下:

1:学位点代表性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技术职务

导师

类别

主要研究方向

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任职

情况简介

1

刘铁芳

55

正高级

博导

教育原理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教育研究》13篇,出版专著15部,获省部级科研奖8项。

2

容中逵

49

正高级

博导

教育原理

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151人才笫二层次、湖南省青年芙蓉学者,在《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课题4项,获各级奖励5项。

3

王卫华

50

正高级

博导

教育原理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湖南省青年芙蓉学者,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出版专著2部,在《教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4

辛继湘

58

正高级

博导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改革研究中心专家组专家;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全国课程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在《课程·教材·教法》等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1项。

5

59

正高级

博导

课程与教学论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出版专著3部,在《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或省部级课题多项,获省级社科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2项。

6

高晓清

61

正高级

博导

高等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

7

廖湘阳

56

正高级

博导

高等教育学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四、第五、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121人才第三层次人才,发表CSSCI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课题1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

8

钟云华

44

正高级

博导

高等教育学

湖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湖南省青年优秀社科专家,发表CS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课题1项,得到国家省级领导人批示6次,获省社科成果二等奖2次

9

易红郡

54

正高级

博导

教育史

全国比较教育学会理事;全国教育史学会理事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CSSICI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湖南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等各类奖5项。

10

杨道宇

46

正高级

博导

教育史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

湖南师大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在《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课题1项,获省级教学科研奖2项

11

彭绍东

60

正高级

博导

教育技术学

CCF教育专委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

已出版著作8部(其中专著2部、教材2部、教参4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

12

杨莉君

61

正高级

博导

学前教育学

教育部国培专家库专家全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教师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含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3

叶波

40

正高级

博导

课程与教学论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

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CSSCI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三)科学研究

2024年度,本学科发表CCSSI期刊论文33篇,其中校定一类刊物论文2篇,二类刊物文11篇,SSCI论文1篇,立项国家社科9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刘帅教授的课程成果《分形理论、编码及特征应用》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容中逵教授领衔的《乡村振兴背景下点对点式U-S乡村学校发展实践探索》和张传燧教授领衔的《创“四生课堂”、促生命生长——中小学“四生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获湖南省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刘铁芳教授领衔的《培养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以中国少年培育理念引领学校整体育德的实践研究》获湖南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容中逵教授力度与限度的博弈:基础教育改革的支配逻辑王卫华教授的《教育现象学:观念与方法》和易红郡教授的《英国教育思想史》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刘铁芳教授当代中国的教育自觉与中国少年培育体系建构》获湖南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钟云华教授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生就业突出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探讨》获湖南省社科成果奖二等奖,杨道宇教授的《王阳明教学思想研究系列叶波教授的《基于语境知识观的课程知识价值辩护与实现机制易红郡教授《英国教育思想史》和刘黎明副教授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获湖南省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四)平台建设

本学科拥有一系列高水平科研和建设平台,200110月被批准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被批准为湖南省高校重点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5年获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 2019年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本学科其他平台如下:

2: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平台一栏表

序号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批准部门

批准

年度

评估

情况

1

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教育部

2017

合格

2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教育部

1999

合格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花鼓戏)

教育部

2018

未评估

4

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

2014

合格

5

湖南省级教学平台

湖南省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基地

湖南省社科规划办

2004

合格

6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地

湖南省乡村教育研究基地

湖南省科规划办

2022

未评估

7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地

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基地

湖南省科规划办

2022

未评估

8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地

湖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

湖南省科规划办

2022

未评估

9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地

湖南省学前教育研究基地

湖南省科规划办

2022

未评估

2024年度,本学科加强了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一是积极拓展实践育人新渠道,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同时,深度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刘铁芳教授团队提出中国少年培育理念,组建中国少年培育联盟;张传燧教授团队提出“四生课堂”理念,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学院与“三一”学校合作建立乡村教育研究基地,建立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怀化基地、永兴基地,全面深化乡村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二是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开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提供保障;三是建立健全“高校-政府-中小学”长效合作机制,有效服务基础教育。

三、 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一)研究生党建及思政工作

本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立德树人有效途径,立足于学科特色,以党建带思政,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强化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在育人模式、育人机制和育人实践方面进行了整体改革,研究生党建及思政工作特色鲜明。

一是创建一种模式,全面推进思政育人改革。学科提出了“135模式”的育人模式改革思路。“1”即一条主线,围绕立德树人主线,以院训“博学笃行 明德育人”为目标,全面落实“三全育人”要求;“3”即三个结合,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创设并活用了“党建+”的工作方式;“5”即五项任务,育人工作围绕专业结构、教学团队、教学改革、实践创新、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协同推进。

二是聚焦两类形式,大力推动校内校外育人实践。学科将校内和校外结合起来,大力推动育人实践。一方面,借助“中国少年培育联盟”平台,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联盟学校课程诊断、学校建设以及加入联盟学校“名师工作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支教、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世承讲堂、麓山论坛、教育硕士技能大赛以及研究生论坛等学术活动,打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扶贫事迹被《中国研究生》等杂志广泛报道。

(二)生源情况、招生规模和结构

本学科学生来源广泛、多样,主要以直接升学的其他院校学生为主,招收的研究生分布学科较广,以教育学学科背景为主。从生源来源看,主要以湖南省及其邻近身份的师范院校为主,生源遍布全国。具体招生情况来看,教育学一级学科2022年度招收学术博士13教育博士74 总计87人。学术博士13人中,教育原理4人,课程与教学论3高等教育学4人,职业技术教育学1人,教育技术学1人,学术博士总量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发展。

(三)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

1.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本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推进“四个回归”,形成学生刻苦读书、求真向学,教师倾心教学、潜心育人的良好氛围。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进一步凸显经典研读的育人特色,同时开办暑期学校,推进古典与经典教育;二是注重科研育人,探索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学生互派学习的长效合作机制。

3.课程教材体系改革。以“厚基础、强能力、重核心、抓前沿、优实践”作为课程与教材建设基本思路,致力于形成经典研读、核心课程、方法课程、前沿课程、实践课程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并进的立体模式,引进一批优质资源、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建设一批规划教材,探索“智能+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新途径。

4.课堂教学模式改进。着力实施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探索,加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全面推广“讨论教学”“叙事教学”“问题教学”“对话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构建“研讨型”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系统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优化,尤其是经典研读课程特色鲜明,同时通过推动古典教育研究系列活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成效

长期以来,本学科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顺利,成效显著。

一是逐步优化课程体系,大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学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教育学专业学生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我系根据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教育目标的要求,重新调整了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生涯规划与辅导》《绩效管理与激励》等课程,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我系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进一步加大了实践课程的力度,关注学生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养成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建立了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课程体系逐步优化。与此同时,在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上面,我系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大力开展教育案例库、教育影像资料库和教育网络平台等网络资源的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是大力倡导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教育学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狠抓学生创新创业课堂环节和实践实训环节,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此,我系积极开展了教学改革,以落实学生为本、教书育人为目标,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一是建立长效性教研机制,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活动,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二是注重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入案例教学、电影教学等教学方法;三是探索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可持续的结合模式;四是积极采取研讨式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系切实加强了对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加大教学见习与观摩活动、拓展见习实习基地并建立与中小学及教育管理部门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创新创业的意识及能力。

三是优化指导帮扶服务体系,完善后勤保障系统。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建设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自由论坛,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来校开展讲座,分享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组建由经济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成功企业家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根据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和帮扶。整合校内资源,为在校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咨询、报送、审批等服务。借助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教育学系每年举办 “创新创业大赛”支持教育学系“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工作,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沙龙,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此外,还将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积极争取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

(五)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

本学科非常重视学生的国际交流,完善了出国研修体制机制,制定《优秀研究生出国研修计划》,与美国圣约瑟夫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俄罗斯萨哈林国立大学等一批国外优秀院校进行了合作办学、互派访问学者等合作。本学科学生出国留学、访学或进行其它学术交流已超过百人次。此外,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外国际学术活动扩大学术视野如博士生李书琴2024年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年会上作《Exploring teacher emotional labor and agency: A case study of rural novice teachers in China》汇报,博士生潘建明 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上作《职能托育的应用场景与人才培养》汇报

(六)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切实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根据地学校和学院的相关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入学1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计划。在读期间,博士研究生要求听取不少于20场由学校、学院、实验室、学位点、导师课题组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公开主讲不少于 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为高水平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论文质量的全面管理,并且严格执行。根据《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管理办法》,考核合格的研究生可以进入博士论文的写作,考核不合格的则需要三个月后重新考核。学位论文开题依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实施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送审前应参加由学位点组织的预审,预审要求以《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预审管理办法(试行)》为依据。此外,还有《湖南师范大学关于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查重检测的实施办法》《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办法》和《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对学位论文进行了细致的规定。

(七)学位授予及就业

2024年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共有4名毕业生,全部授予了教育学博士学位。就业方面,全部就业于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率100%。从就业单位来看,教育学博士就业主要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就业情况良好。

学位授权点社会服务情况

(一)服务学校:扎根基础教育、聚焦教学改革、助力乡村学校提质改造。刘铁芳教授团队组建“中国少年培育联盟”,在全国60余所联盟校开展“中国少年”培育实践探索;设立华夏古典教育研究奖和全国古典教育论坛,连续六届开办古典教育暑期学校,惠及国内外研究生500余名;创作歌曲《中国少年》在2024年央视“六一儿童节”主题节目中播出。张传燧、辛继湘教授团队在长沙中小学开展“四生课堂”教学改革,容中逵教授团队在全省7县建立乡村教育研究基地,开展点对点式U-S乡村学校提质改造实践,两个团队均获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杨莉君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全省幼儿园高质量发展;廖湘阳教授团队长期着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改进等等。

(二)服务政府:承担决策咨询项目、提供政策咨询报告。近五年承担省委政府决策咨询项目10余项,大力开展教育调研,参与制订《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撰写决策咨询报告30余份,获国家领导和省委、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10余件次;相关调查报告获湖南省“十大金策”2次,湖南省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

(三)服务社会:扎实开展中国少年培育,助力师范协同提质计划和教育公益活动。刘铁芳教授等担任宁夏师范大学、湖南一师、怀化学院等教育学科专家,协助其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常思亮、廖湘阳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省内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规划指导与实践等。容中逵教授团队连续四年为湖南弘慧、汀汀、湖南师范大学等教育公益基金开展乡村好校长、好教师策划评选培训活动,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客观情势:一是缺人。缺精英、缺骨干、缺劳力。二是少钱,少固定资金、少机动资金、少灵活资金。三是没路,没政策支持、没内部协同、没重大标志性成果。

2.主观问题:一是无助。地位无法争得、利益无法获取、保障无法达成。二是躺平。三无人员、混日子人员、不务正业人员不少。三是内耗。两大门类、二级学科、系部专业的龃龉日益增加。

2.疑难杂症:一是归属。不少教师二级学科、研究领域、专业归属不明;二是特色。二级学科方向全纳而不专精、流于一般而无特色。三是生源。高水平大学毕业生源不足,专业背景鱼龙混杂。

(二)改进措施

第一,质量优先:研究生强化导师责任制(过程、成果),本科生强化“五心”育人模式(通程、全纳),骨干教师强化条件保障(经费、平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和梯队质量。尤其要强化“三关”,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入口关、培养关、协同关)。

第二,强化特色:纵深挺进、形成特色(已有省级重点基地、纵深挺进);组建团队、开辟新路(英国教育、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凝炼成果、获取荣光(标志成果、高级人才)。

第三,扩大服务:服务政府、影响决策(接活儿、写本子);服务学校、引领实践(联盟学校、各类基地);服务社会、扩大影响(公益活动、学术活动)。

第四,注重根本:思考教育学、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相对独立设院问题;思考所有二级学科方向的重新布局调整问题;思考如何强化专班精心总结学科建设成效并打磨汇报材料本身的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