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丁佳怡)2025 年 11 月 21 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邀武汉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心理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喻丰教授莅临学院,以 “人工智能的道德心理学” 为题开展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李琎老师主持,学院众多师生踊跃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系统梳理呈现了喻丰教授团队近十年来的研究积累。喻丰老师团队先后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Applied Sciences》等中外权威期刊发表成果二十余项,通过扎实严谨的实证研究,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心理、道德判断与人际关系的多维影响,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视野。
讲座伊始,喻丰教授以 “心理学好像不好玩了” 这一引人深思的话题切入,直指当前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他提出核心观点:人工智能不仅是当下的技术热点,更是重新审视 “人之为人” 本质的重要契机。随后,喻教授结合团队研究成果,揭示了道德判断中的 “人机差异” 现象,研究数据显示,人们对人工智能不道德行为的谴责意愿,远低于对人类同类不道德行为的谴责程度。更具深度的发现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已触发人类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感受到机器人带来威胁的个体,不仅帮助他人的意愿会显著降低,还会通过 “物化他人” 的方式补偿自身控制感的丧失,喻丰教授将这一有趣的心理现象形象地比喻为 “现代阿 Q 精神”,引发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
面对人机互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困境,喻丰教授团队针对性探索了 “拟人化” 这一解决路径,却发现其本质是一把 “双刃剑”:一方面,适度的拟人化设计能有效提升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接受度;但另一方面,过度拟人化易触发 “恐怖谷效应”,而拟人化不足又难以建立深度情感联结。为进一步厘清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逻辑,团队采用隐喻分析方法开展研究,最终揭示出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朴素信念包含三个核心维度:未知、助手与机器;与之类似,对机器人的认知也可划分为助手、陪伴和工具三类。这一研究结论表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心理状态实则是 “部分拟人”:既不全然将其视作同类,也不全然将其视作物件。
讲座尾声,喻丰教授回归人文关怀的根本立场,提出深刻洞见:人工智能带来的核心挑战并非技术层面的难题,而是关乎人性与伦理的本质问题。他呼吁在场师生,在飞速发展的技术浪潮中,始终保持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与敬畏之心,“虽然我们满世界讨论人工智能,但人本身,才应是我们一切思考的最终归宿。”
在互动提问环节,师生们围绕讲座主题踊跃发言,现场交流氛围热烈。喻丰教授不仅分享了其在团队建设、组会模式与学术学习方法上的独到经验,还针对理论构建、人工智能概念界定以及技术对传统研究范式的冲击等深层学术问题,结合自身研究经历逐一给予细致解答,思想交锋间碰撞出诸多学术火花。
整场讲座数据翔实、观点深刻,喻丰教授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将严谨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转化为一场关于技术、人性与未来的思想盛宴。讲座不仅为在场师生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视角,更引发了大家对所处时代的深度反思,赢得了师生们的热烈掌声。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为学院师生探索人工智能与社会心理交叉领域提供了重要指引,也为新时代学术研究坚守人文底色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审:杨铁林
二审:李 琎
三审:丁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