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江南大学伍红林教授应邀为我院作“教育的技术逻辑及其人工智能时代的可能转向”专题讲座

发布者:杨铁林 发布日期:2025-05-13 访问量:


(通讯员 李婕)5月8日晚,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伍红林教授应邀莅临我校教育科学学院,以教育中的技术逻辑及其人工智能时代的可能转向为主题开展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教育学系刘德华教授主持,学院百余名师生参与交流。

讲座伊始,伍红林教授立足技术逻辑核心概念,基于教育基本理论的学科立场,以“技术”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的起源及其变革,呈现出教育内蕴的“技术逻辑”,呈现出一幅基于“技术”的教育世界图景。这种“技术逻辑”一方面表现在它作为内在动力不断推动教育的变革,使“技术人”成为技术时代一直以来的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影响至今。另一方面“技术”还不断转化为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规训方式,甚至教育自身也日益转化成为“教育(学)术”,技术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秩序标准等也成为学校教育运行的底层逻辑。实际上,面对技术时代技术对人类的压迫,马克思、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阿伦特等人不断对技术进行反思和批判。这也是雅斯贝尔斯为什么写出《教育是什么》的原因,即他将教育作为解决技术对人类生存消极影响的一处药方。除了这种存在主义的应对方式,在教育史上还有自然主义(如卢梭)和人文主义(如斯诺)的应对。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教育、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其实质还是技术与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如果基于教育的技术逻辑,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可能使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益加剧或深入,使教育顺着技术逻辑发展而更加技术化。这是教育的技术逻辑的历史演进决定的。因此,在这样的时代,教育还可能有另外一种转向,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社会、教育的深入渗透和压迫,教育应成为人类第二次启蒙的重要力量,追求人的生命自觉,使人成为自我命运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主人,而非奴隶。


主讲人简介:

伍红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指委委员;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8项省部级项目,在《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比较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高校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刘德华

  杨铁林

  丁道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