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最新动态

​2022年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者:赵华越 发布日期:2025-01-22 访问量: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名称: 教育硕士

一级学科(学位类别)

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

  R

代码: 0451


牵头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

材料联系人

姓名:刘铁芳


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


电话:13974814106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制

2023年2月 24日


一、 学位授权点基本概况与年度发展目标

(一)学位授权点的发展历程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于1938年国立师范学院成立初期创建,1942年首届学生毕业,国立师范学院创始人廖世承先生为首任系主任,当代教育名家张楚廷教授长期引领教育学科发展,教育学专业具有坚实的历史底蕴,目前设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湖南省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基地,以及古典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湘教育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乡村教育研究中心等多个校级研究机构。1996年批准设立教育硕士学位点,2001年10月获批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获批湖南省高校重点专业,2007年获批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0年正式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当前我校教育硕士培养涉及到全校14个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包括: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科教学等8个主要方向,学科教学又涵盖了思政、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地理、音乐、美术等主要学科。

(二)学位授权点的年度建设目标

1.加强专业学位授权点内涵建设

本年度进一步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内涵建设。在厘清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学科特色,重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保持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培育新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时,学位授权点要增强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适时作出调整。

2.强化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

教育硕士学位点内严格落实学校出台的《湖南师范大学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暂行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双导师的构成,加强、提升校外导师的准入和考核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导师的分类考核制度,完善导师管理体制,适当增加专业硕士学位点高水平导师数量。

3.突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课程思政

本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不同学科研究生课程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时结合不同学科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提升育人实效。

二、 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的方向设置

1.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体现实践性、应用性是其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根本差别。小学教育专业的主要学科方向有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和小学英语,也意在培养小学全科教师。

2.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现代学前教育理念,能够胜任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及管理工作,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幼儿园长和幼儿教师,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和部分本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师资。

3.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本专业广泛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扎实的教育学科、心理学科基础知识和牢固的教育管理育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教学、管理、咨询和辅导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及各级各类中小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咨询和辅导等方面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就业方向多为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工作、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教育管理岗位等。

4.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基础教育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并为他们未来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5.科学与技术教育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掌握科学与技术教育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科学与技术教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与技术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科技教育工作者和科学传播工作者。

6.特殊教育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较高教育理论素养、较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特殊教育实践中问题,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特殊教育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

7.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具体要求为: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相关企业生产活动和行业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胜任职业技术领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熟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掌握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能较为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8.学科教学

培养中小学精英教师,学科教学专家,培养能真正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满怀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的、拥有教育智慧和国际视野的中小学一线卓越教师。具体包括: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作为优秀教师的卓越人格;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多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研究与发展的能力。

(二)师资队伍

学位点内共有专任教师321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17人,副高级107人,中级90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294人,博士生导师96人,硕士生导师321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65人,占比51.4%,师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

1 教育硕士师资情况一览表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年龄分布

学历结构

博士导师人数

硕士导师人数

行业经历教师

25岁及以下

26至35岁

36至45岁

46至59岁

60岁及以上

博士学位教师

硕士学位教师

正高级

117

0

0

15

99

18

117

14

96

87

53

副高级

107

0

19

51

53

0

100

17

0

105

44

中级

90

0

43

32

16

1

72

16

0

49

29

其他

7

0

5

0

2

0

5

0

0

4

2

总计

321

0

67

98

170

19

294

47

96

321

128



教育硕士师资队伍中有一大批专家学者,如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蒋洪新、蔡美华、郑燕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铁芳)、高等教育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等(蒋洪新、曾艳钰、高荣国、刘铁芳),以及各级各类专业学术委员会理事长、主任,此外,还有一批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中青年专家,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湖南省百人工程”人才、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才。

近三年,本学位点新增青年博士罗莎莎、贺红芳、刘迪、谌衡、周俊凡、李新(女)、付昌奎等7人,引进全职外籍教师刘湘燕副教授1人,调入2名双高人员:王向红(博士,教授)、吴克明(博士,副教授),新增湖南省优秀社科青年专家1人(钟云华),叶波、李新晋升教授职称、杨九斌、周炫余、蔺海沣、王伟等晋升副教授职称,王卫华教授入选“芙蓉学者”青年学者。

(三)科学研究

学位点202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2项(谌衡、周炫余)、2021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刘铁芳、钟云华、王伟);2022年获国家社科基金8项(杨莉君、辛继湘、王向红、李新、叶波、樊杰、朱鲜峰、罗莎莎),近三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CSSCI刊物100余篇,刘铁芳、高晓清、王卫华、蔺海沣等在教育学权威刊物《教育研究》发文;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如刘铁芳教授获第十五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杨道宇、刘黎明、叶波、易红郡等获得第十五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容中逵、王卫华、易红郡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

(四)平台建设

本学位点重点打造了多个研究基地。目前已经建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湖南省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基地,以及古典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湘教育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乡村教育研究中心等多个校级研究机构。为强化教育学原理点,打造古典教育研究中心;着力夯实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积极开展教科书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学的建设,为其研究走向政策决策化、实践指导化创造条件;努力充实学前教育学的人员配备和基础设施,促使其再迈新高;奋力重组教育技术学;进一步建设好了乡村教育研究中心,为其服务于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学术科研和实践工作平台。

学位点牵头申报了湖南省教育科研基地:乡村教育研究基地、学前教育研究基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基地等,已经审批通过。

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位授权点经常组织研究生去周边中小学校听课、评课,并参加教学专项课题研究,如湖南师范大学滨江小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咸嘉湖小学、砂子塘泰禹小学、枫树山大桥小学、长沙实验小学、湖南大学子弟小学等20余所中小学,建设了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三一学校等近10所乡村教育研究基地校。

三、 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一)研究生党建及思政工作情况

学位点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使命,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整个学院工作全过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改进工作作风为核心,以深化党内教育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研究生党建与思政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结合不同学科发展规律和特色,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筑育人大格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本学科形成了“三维一体”协同育人体制。即制度协同,从顶层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教育制度,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集成创新,进而实现协同育人的制度化、常态化。课程协同,从课程性质看,本学科构建了“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内容上看,构建了“专题课程+交叉课程+融合课程”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形式看,构建了“学科课程+讲坛课程+活动课程”的课程体系。

(二)生源情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来源多样、广泛,招收的研究生的学科主要分布在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六个学科门类。从毕业院校来看,主要以师范院校为主,包括湖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长沙师范学院等。当然也包括湖南省内及周边省份的其他类型的高校,如长沙理工大学、新疆大学、南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

(三)招生规模和结构

我校教育硕士每年招生人数近600人,其中2020年招生573人,2021年招生593人,2022年招生811人,招生规模位居全校前列。具体来看,以2021年为例,各专业招生人数包括:教育管理17人,科学与技术教育10人,特殊教育9人,现代教育技术14人,小学教育48人,学前教育27人,其余来自各个学科教学方向,相对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和学科教学招生人数占教育硕士招生人数的绝大部分,具核心地位。

2 教育硕士招生情况一览表

专业学位类别或

领域名称

项目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研究生招生人数

573

593

696

其中:全日制招生人数

450

504

569

非全日制招生人数

123

89

187

招录学生中本科推免生人数

102

110

118

招录学生中普通招考人数

361

382

536

授予学位人数

458

545

667

招生总人数

573

593

811

授予学位总人数

458

545

73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来源多样、广泛,招收的研究生的学科主要分布在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六个学科门类。从毕业院校来看,主要以师范院校为主,包括湖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长沙师范学院等。当然也包括湖南省内及周边省份的其他类型的高校,如长沙理工大学、新疆大学、南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

(四)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以一流课程“双万计划”为牵引,坚持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通专融合、专创融合、科教结合,打造线上线下精品课程群和本硕博资源共享课程体系,为“底宽顶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立项了一批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一批高水平成果获奖,如容中逵的《乡村振兴背景下点对点式u-s乡村学校发展实践探索》和张传燧的《创“四生课堂”、促生命成长——中小学“四生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探索》获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刘铁芳的《培养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以中国少年培育理念引领学校整体德育的实践研究》获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具体见表3),此外,还有李丹、张文洁、王伟3名教师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竞赛3等奖等。

3 教学成果获奖情况一览表

序号

成果名称

奖项类型

奖项等级

成果完成人

单位署名次序

完成人署名次序

获奖时间

1

乡村振兴背景下点对点式u-s乡村学校发展实践探索


省部级

特等奖

容中逵

1

1

2022.5

2

“四生课堂”、促生命成长——中小学“四生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探索

省部级

特等奖

张传燧

1

1

2022.5

3

培养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以中国少年培育理念引领学校整体德育的实践研究

省部级

一等奖

刘铁芳

1

1

2022.5

4

《培育师范生“仁爱之心” 践行社会科普服务》获得湖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省部级



一等奖

肖弋



1



1



2020-12-31

5

第七届湖南省第青年文化艺术节湖南省文旅厅,“优秀指导教师”



省部级




金奖

肖弋




1




1

2


020-12-17

6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级科普基地年度评比




省部级




优秀等级(最高奖项)

肖弋




1




1


2022-01-13

7

服务县域中职发展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李仲阳

第一

1

2022-6

8

基础教育化学拔尖学生与卓越教师联动-协同培养研究与实践

第五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

湖南师范大学(集体)

湖南师范大学

/

2022.06

(五)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情况

近三年学位点学生各类竞赛获奖数十次,如段颖同学获得“格致杯”物理教学技能展示二等奖;林佳同学的论文《提升幼儿园利用节气资源开展集体科学活动质量的思考》获得省级论文评比二等奖;李善维同学在湖南师范大学第十八届女生节闭幕式暨“青春我最红”健美操大赛(研究生组)中获得一等奖等。如2021年度,学位点先后邀请国内外专家举行学术讲座20余场,举办了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分论坛,承办了湖南省研究生古典教育暑期学校,举办了2021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端论坛,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兴发教育理论研讨会等,积极资助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参与学术会议数十次。

(六)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以校内导师为主,各职业部门兼职导师共同参与指导。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相关规定可参见《湖南师范大学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暂行实施办法》。学生在入学一个月内要完成双向导师的选择,同时在导师指导下制定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培养计划。两年制和三年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分别在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课程学习,在学期结束时完成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和第五学期参加专业实践,每个专业学位点原则上应建立不少于2个培养实践基地。在读期间,硕士生应听取不少于6场由学校或学院组织的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公开主讲1次以上有关文献阅读或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

学位论文的撰写有阶段、有过程。首先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时间与学位论文送审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10个月。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实施管理办法》。其次,研究生学位论文在正式申请评阅和答辩前应进行学位论文预审。硕士学位论文预审可采用答辩方式或专家集中审议的方式进行,预审结果为“不通过”的,研究生应推迟至下一批次学位授予申请时,方可再次申请预审。具体要求可参见《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预审实施办法》。最后,学位论文需要进行答辩。具体流程和要求参见《湖南师范大学关于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查重检测的实施办法》、《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办法》和《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七)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

本学位点2020年授予教育硕士学位458人,2021年授予教育硕士学位545人,2022年授予学位667人,其中学科教学和小学教育专业人数最多,其次为教育管理,再次为科学与技术教育。以2021年为例,从就业率来看,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80.77%,教育管理为80.95%,其余各专业就业率均在90%以上,从具体就业单位如下表。

4 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类型统计表

单位

类别

年度

党政

机关

高等教育单位

中初等教育单位

科研设计单位

医疗卫生单位

其他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三资

企业

部队

自主创业

升学

其他

全日制

博士

202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21

0

11

0

1

0

0

1

0

0

0

0

0

0

2022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非全日制博士

2020

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2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2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全日制

硕士

2020

2

44

132

1

1

13

8

0

2

0

0

11

34

2021

5

59

88

1

2

12

5

0

1

0

1

11

34

2022

95

305

1

0

45

11

19

12

0

0

9

27

95

非全日制硕士

202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21

1

7

49

0

0

5

2

0

1

0

0

0

5

2022

2

48

123

1

2

16

1

6

7

0

0

0

8


四、学位授权点社会服务情况

第一,服务省内外基础教育学校,扩大教育理论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辐射力。以“中国少年培育学校联盟”建设为依托,加强了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联盟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多所基地校,联盟不仅在湖南省继续扩展,还覆盖到山东省、湖北省、江西省、陕西省等,逐渐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学校联盟。近年重点联系了深圳中小学加入联盟队伍。截止2022年,共有近30所中小学加入了“中国少年培育学校联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第二,依托乡村教育研究基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学位点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决策服务,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在乡村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教育公益活动,为湖南弘慧教育基金、汀汀公益基金、湖南师范大学枫叶乡村教育基金等组织、筹划、评审“湖南乡村好校长”“汀汀乡村优秀教师”“全国优秀乡村教师”的评比评选活动,参加国内外乡村教育高峰论坛,社会影响明显扩大,相关成果被《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新华文摘》及其它相关传媒广泛宣传报道和转载,为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和行动依据。

第三,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级各类培训,充分利用现有学科优势,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在教育硕士、自学考试、教师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近年来,新增自考合作办学单位6个,累积招收自考学生3万余人,合作办学单位达到15个,当前在籍自考人数近2万人,创历史新高。2018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40余期,其中国培、省培项目20余项,培训学员近2000人,极大的提升了学科的社会影响。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特征在实践中还未得到充分体现。职业导向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属性,培养适应社会特定岗位和实际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其根本目标。学位授权点内教育硕士旨在根据基础教育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及教育行政人员。但目前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中,其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与学术学位的区分度不强、实践训练还不能与行业需求有效接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基本沿用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

2)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按照《湖南师范大学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暂行实施办法》,本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但在实践中发现,这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其预期效果间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对其具体指导职责不明晰,指导过程中功能重复和角色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制度上规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双导师会也基本流于形式,对校外导师的聘任和资格认定的门槛需进一步提高。

3)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一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质量有待加强,高水平本科院校的生源相对不足。二是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从近几年教育硕士的就业率来看,极个别专业的就业率明显偏低,主要原因在于该专业培养人才的标准很难与行业用人需求形成一致性。三是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项偏少。

4)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有待调整。从目前学位授权点的人才评价制度来看,主要沿用了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评价制度,着重从知识性和科研能力角度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如学位论文的撰写。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强化其应用导向,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察,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项目管理以及产品开发等。但这种规定只是存于制度层面,实践中仍以传统意义上的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

5)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教育理论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密切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二是在智库服务功能上有待完善,需围绕国家或地方教育发展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湖南乃至全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2.改进举措

针对以上问题,学科将从以下几点出发进一步改进工作:(1)人才培养目标上,进一步精确定位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并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在培养实施的各个关键性环节上着力构建有利于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制度规范和实施举措。如加大实训性课程的比重,突出实践性教学;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基地,并对实践基地进行全过程管理和监控,保障培养质量。(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方式。一方面要大力引进校外高端人才,引进人才方规定引进的人才必须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培育本土人才,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3)人才培养质量上着重体现人才培养要求与行业用人要求的一致性。学位授权点要进一步打破传统的封闭型和半封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中加强与有关行业部门和职业领域的联系。在充分考虑职业需求的前提下,为本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需求之间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4)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成就评价,构建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的质量评价和考核机制。(5)社会服务方面坚持实践与智库并举。既人扎根基础教育,将已有中国少年培育联盟实践予以进一步壮大与推广,也要致力于学位与研究教育、湖南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咨询服务,更要为乡村社会振兴切实提供教育服务指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