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破——读《渔夫》有感》

发布者:丁文珺 发布日期:2021-03-30 访问量:

(评论员 申卓玉)屈子既放,叹“举世皆浊”,恨“众生皆醉”;誓不愿受物之汶汶而葬江鱼之腹,此举大义,后世传颂不绝。然湘楚百姓仍难逃水深火热,楚国国势亦式微至灭。屈子无过,只是激进的愤世嫉俗带来的往往只有英雄的佳话,时代需要的却是与世推移,眼光长远的实干者。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宁为玉碎”的勇士的伟大,且不提屈原,楚霸王愧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谭嗣同拒绝逃亡,流血“请自嗣同始”;闻一多高声痛骂国民党政府,终招致暗杀……正如鲁迅诗言“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至死不愿沾染尘埃的人们活成了中华民族魂里最纯洁的颜色。

但细观往昔,若项羽可学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暗自蓄力,夺回大权亦未可知;若谭嗣同可如孙中山暂避海外静待时机,或可亲眼看见改革成功。若闻一多肯像鲁迅数换住所时时提防,其一生我也许可以有更大一番作为。

舍生取义,终于只给后人们留下一个悲剧英雄的背影,感动和激励着更多心怀大义者前赴后继地追求又倒下,余下的人们该痛苦仍是痛苦,麻木的照旧麻木,英雄还是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是领导人们走出困境的旗帜。

宁折不弯的义士,事实上就像是至死丝方尽的春蚕,为着信仰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血,最后却也困死在自己的信念里。欲求更高的境界,惟有破之,破除执念,破除束缚,才可在浩荡天地间展翅任飞。渔父之词“淈其泥而扬其波”,伺机而动,正是此理,破除自我与俗世的隔阂,顺应天地间风霜雨露,只要内心未曾蒙受尘埃,便只待一朝将这泥淖搅得天翻地覆。若不逢时,能捞出沼中几捧污泥也是好的,而不忍泥泞脱出这泥潭的,终只留下高尚的墓志铭。

古往今来,那些成就了事业,造福了人民的伟人,大都深谙此“不破不立”之理。其中不乏痛苦挣扎终破茧者如苏轼,跌落“神坛”连遭贬谪,却也从郁闷失意到乐观自得,所至之处引水修渠垦田育才,为百姓所称赞不绝;亦有眼光长远遂成大业者如邓小平,文革忍辱十载一朝平反,改革开放兴东方大国。因为他们破除了执念,才能在举世皆浊时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魄,因为他们破除了桎梏,才会在至暗时刻有“留得五湖明月在”的底气,于是不再以星星之火投之黑洞,而是在黑暗沉寂中慢慢造出一个太阳。

非但人,国更如此。当新生的中国带着不稳的趔趄站起来走向世界,资本主义的魔爪就已作势扼杀她,知难而上如何?恐怕沦为战场,沉沦黑暗如何?则无异重蹈清廷覆辙,唯“哺其糟歠其醨”为唯一出路,使中国以西方资本主义措手不及的速度“闷声发大财”,完成从贫弱到富强的快速崛起,受世界瞩目!

至此,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当今年轻人更应懂得一个“破”字,无论职场的不公,社会的陋习,乃至人类的劣根,其清除皆不可一蹴而就。但就像封建社会终会消亡,女性地位已然提高,我们永远怀着打倒它的希望和力量,光明终会从我们手中迸发出来,越来越亮。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的歌声远远回荡,一枚小小的茧里透进了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