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海风回暖也无法消融的积雪——观《海边的曼彻斯特》有感

发布者:丁文珺 发布日期:2023-05-06 访问量:

(评论员 文雨婷)《海边的曼彻斯特》一个非常冗长伤感的故事。整影片的基调沉重而隐忍,缓慢的表达着无以言喻的悲伤,进而诉说着悲伤所带来的一切。男主钱德勒·李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导致自己的三个孩子命丧火场,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支离破碎,妻子无法原谅他,他自己也无法原谅自己,他甚至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与妻子离婚后,他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碎的曼彻斯特,在波士顿靠着最底层的工作,住在一个狭窄的地下室过着最卑微的生活。但哥哥的离世让他不得不回去料理后事以及关于侄子帕特里克的抚养问题,他必须再一次面对这个让他痛苦的地方。    

整部电影色调低沉,一大半的时间处在严冬,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李几年前在一个冬中的曼彻斯特送走了他的儿女,如今同样的地方,他要来送走他的哥哥,他极其不愿意回到这个地方,但他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帕特里克需要他的抚养,他想把小帕带到波士顿去。但帕特里克在这个地方有自己的生活,他组建了自己的乐队,有一群好朋友。李不愿意回来,小帕不愿意走,成了该剧最大的矛盾。在故事的最后,李将哥哥留下的遗产和小帕的抚养权给了一个好友乔治,他仍然选择离开,只是会在波士顿找一个两居室的房子,另一间留给帕特里克。李最终也没有走出自己的困境,没有回到海边的曼彻斯特。

一直以来,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中的主角得有弧光,要求人物有打动人心的成长跨度,我们非常乐意见到主角遭受苦难,陷入困境,最后走出困境,苦难也成了被歌颂的对象。在约定俗成的观念中,人生的一切负面,需要被克服,我们常常听到与之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劝导,什么“节哀顺变”、“生活在继续”、“要向前看”。但从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一个人是有权力留在原地,不用走出来的。苦难是主角成功路上的踏板,是这平凡的世间压死绝大多数人的一根稻草。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起起伏伏的,那些痛苦的经历,就像深深刺透过骨髓的刺,无时不刻的刺痛。就算挖开血肉,取出那颗刺,想给自己一个摆脱它的机会,却还是会发现,它留下的感觉早已融在身体里,成了无药的顽疾,余生必须与其为伴。苦难留下的伤疤不是那么容易就被祛除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被岁月磨平,时间有时也并不能让自己与自己和解。但人为什么就一定要和解,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本身,它就是你正在经历的一切,无论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尼布尔说:“对于不能改变的,请给我力量让我去接受对于可以改变的,给我勇气让我能够改变。”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我当然无法改变,但我可以接受痛苦,并带着痛苦生活。在心理治疗中有一种常用的疗法叫做森田疗法,森田疗法由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创立。森田疗法强调不能简单地把消除症状作为治疗的目标,而应该把自己从反复想消除症状的泥潭中解放出来,然后重新调整生活。不要指望也不可能立即消除自己的症状,而是学会带着症状去生活。

现在许多人常常很焦虑,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传统眼光以及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给了当下的青年一代许许多多的的压力,大部分的人被迫裹挟着向前走,陷入了无尽的焦虑之中,这种焦虑催动一个人不断的去做一些事情,想要以最快的方式去缓和焦虑。但这种被迫的不自由寻找出路的过程也会让人非常的痛苦。无法改变的社会现状让大部分的人看不到出路,继而又更加的焦虑,反反复复陷入痛苦焦虑的循环。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放弃去消除自己的焦虑。我们可以停在焦虑中,可以不用去想到底应该怎么从痛苦迷茫中快速地走出来,不再增加自己的精神内耗。我们可以不用迎合世俗的标准,成为一个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我们可以胡子拉碴、头发乱糟糟,不喜欢干的事就不必强迫自己去干。就算我一辈子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但这就是我自己的生活,我所经历的焦虑、痛苦、悲伤和欢乐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接受着这一切,带着它们去过我自己的人生。

在电影最后,温暖的春风融化了曼彻斯特的冻土,李得以把在冷藏柜里放了三个月的哥哥的尸体下葬。葬礼过后,有些人迈向了更好的春天,有些人仍然留在寒冬,海风回暖也无法融化深入骨髓的痛苦。但我们没有任何的权力去批判任何人的人生,因为一个人是有资格不用变好的,就像电影的编剧肯尼思·洛纳根说的,“我们都有权利不和自己的过去和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