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院心理学专业硕士在国际高影响因子刊物(IF=11.55)上发文

发布者:湖南师大教科院 发布日期:2022-10-05 访问量:

 

当今,智能手机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购物、交友、学习等活动。但在充分享受智能手机所带来的快捷与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甚至是沉迷于智能手机难以自拔,手机成瘾现象在整个社会当中已经相对普遍,且在青少年这一群体中表现得尤为严重。早在2015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就达到 2.87 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 85.3%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2016),而据20217月中国发布的《2020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92.2%未成年网民是通过手机来接触互联网的,而在这些未成年网民中有19.6%的人承认自己已经出现或者出现过对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成瘾情况(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1)。在所有预测手机成瘾的因素中,孤独与成瘾的关系颇受关注。针对两者关系,研究者提出了三种关系逻辑,即孤独→手机成瘾,手机成瘾→孤独,孤独→手机成瘾→孤独→手机成瘾····。对青少年而言,究竟哪种视角更加贴切青少年的现实?

围绕该问题,我院心理系向燕辉老师课题组在心理健康和成瘾行为领域高影响力的SSCI收录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上在线发表题为“Who is the Chief Culprit, Loneliness or Smartphone Addiction? 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Study and Weekly Diary Method”的论文。据悉,该杂志最新影响因子为11.552021级硕士生胡智方为论文第一作者,向燕辉老师为该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该论文基于社交补偿理论视角,通过两项研究,首次在国际上把纵向追踪研究与日记法研究进行创造性的整合,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孤独(特质与状态)与手机成瘾的关联机制。

研究一针对906名青少年被试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纵向追踪,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构建了交叉滞后模型,评估特质孤独与手机成瘾模型之间关联机制(如图1)。结果表明特质性的孤独是手机成瘾的重要预测因子,特质孤独感越高的个体,其手机成瘾的情况也更加严重。而手机成瘾则无法显著预测个体特质孤独的水平。

1特质孤独与手机成瘾的交叉滞后模型

 

研究二中所使用周记法,其测量时间是以周为单位,即根据所得的每周测量值即时地来判断所研究变量间的关系,它不但可以收集可靠的被试内信息,也能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被试内变化估计值以及此类变化中的个体差异,研究方式贴近生活,研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度。研究二为期7周,要求参与研究的114名青少年被试在每周的同一天对自己的孤独感和手机使用冲动情况进行自我报告。根据最终收集到的7次测量数据,使用HLM软件建立分层线性模型来探究每周孤独感(状态孤独)与每周手机成瘾倾向间的关系(如表1)。结果表明每周孤独和每周手机成瘾在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上都呈现出显著正向相关,即青少年的每周孤独感水平越强,其每周手机成瘾程度也越严重;同时,青少年的每周孤独感水平发展速度越快,其手机成瘾的发展速度也越快。反之亦然。

1模型中路径的参数估计表

本文首次通过纵向追踪研究和每周日记法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孤独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发现:就短期而言,无论是初始水平还是发展速度,孤独与手机成瘾间都存在着极为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从长远来看,孤独感是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因此,该研究揭示了青少年更可能因为孤独而手机成瘾,而非因为手机成瘾而孤独。最后,研究提出来自父母,朋友及其他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是预防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极其重要的因子。与此同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更加关注青少年社交技能的发展,帮助青少年远离孤独,避免智能手机成瘾。该研究极大的拓展了社会网络补偿理论。

 

论文信息:Hu, Z., & Xiang, Y. (2022). Who Is the Chief Culprit, Loneliness, or Smartphone Addiction? 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Study and Weekly Diary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1-16.

 

 

关闭